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月月旅讀經典
透過拼圖,開啟生活的美好篇章
一片一片,讓藝術流淌在指尖
離藝術很近,與「美」相伴,
把優雅注入空間 「家」
就是最舒適的美術館
每月一幅藝術拼圖推薦
伴你旅讀經典
富士暮雪 / 1008片 / 歌川豐重(豐國二代)
年份 / 1800
畫作 / 錦繪.紙 Woodblock print (nishiki-e) on paper
尺寸 / 大判(横)
典藏 /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National Diet Library, Japan
歌川豐重(豐國二代)為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師,生卒年說法不一,一般認為生於享和2年(1802年),卒於天保6年(1835年)。他身為浮世繪師歌川豐國 的養子,承襲其繪畫風格,呈現江戶時代的人文風情。此畫為該繪師的代表作《名勝八景》系列第二幅。夕陽沉落到白雪皚皚的富士山背後,夜色覆蓋山林。作品清楚描繪山腳下的神社,可以看到修行者們進入裡面。作者也受到其他浮世繪師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山水畫的啟發,大量使用靛藍、綠色和暖色,繪畫寧靜而莊重。
英雄美人 / 1008片 / 迪克西
年份 / 1902
畫作 / 油彩.畫布 Oil on Canvas
尺寸 / 137.2 x 188 cm
典藏 / 英國布里斯托博物館與美術館Bristol Museum & Art Gallery, UK
英國畫家迪克西(1853-1928),以文學、歷史與戲劇場景等畫作聞名,重視自然、優美的藝術表現方式。此畫題材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──詩人葉慈的作品《無情的美人》。描述一位騎士無可自拔地愛上美女。美女誘惑騎士並讓他陷入深淵,呈現愛與死亡、快樂與痛苦、虛幻與現實。在迪克西的筆下,他們身處如詩的風景,而晚霞、枯葉,暗示著騎士的命運。葉慈把騎士的奉獻化成盲目的癡迷。迪克西則將畫面停留在最美好的時刻,但英雄與美人沒有美滿的結局,令人惋惜。
靜物:白日 / 1008片 / 布拉克
年份 / 1929
畫作 / 油彩.畫布 Oil on Canvas
尺寸 / 115 x 146.7 cm
典藏 / 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, UK
布拉克(1882-1963)來自法國。與畢卡索發展立體主義,專注幾何形式和多重視角。立體主義運動傳遍巴黎和歐洲,改變了現代藝術的發展。布拉克常將建築結構簡化為近似立方體的幾何形式,使其看起來既平坦又三維。他是20世紀藝術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。畫面裡桌子放著吉他、水壺、水果等物品。他賦予平凡事物精彩變奏。畫面溫柔、平靜且和諧。桌子的鈷藍色、黃色,與綠色的背景呼應,區分桌上的物件。他把元素的具體形態抽象化,也將抽象的構圖具體化。
舞蹈課/924片/竇加
年份 / 1874
畫作 / 油彩.畫布 Oil on Canvas
尺寸 /83.5 x 77.2 cm
典藏 /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, New York
法國藝術家竇加(1834-1917),1874年與莫內、雷諾瓦等藝術家舉辦第一場展覽,雖然被稱為「印象派」畫家,但他更願意稱自己為現實主義者。其作品特點是不尋常的視角、不對稱的構圖。竇加對勞動階級生活的關注、創新的作品以及技術實驗使他成為19世紀的重要藝術家。畫中學生們靠牆休息或低頭擺弄衣服。畫面稍微抬高的視角穿過排練室,視線消失在後方人群中,他經由畫面比例突顯地板之於芭蕾舞的重要性。竇加透過大量創作,使芭蕾舞成為他的代表畫作主題。
吶喊/1008片/孟克
年份 / 1910
畫作/蛋彩畫和油彩.木板 Tempera and oil on board
尺寸 /83.5 x 66 cm
典藏 / 奧斯陸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um, Oslo
挪威畫家孟克(1863-1944)的作品描繪生與死、愛與恐怖,線條對比鮮明、色調陰沉、簡潔誇張。1892年他到德國柏林藝術家協會展出其前衛的畫作,評價兩極。1900年代,孟克因感情、酗酒、精神等問題接受治療,1909年回到挪威後,作品逐漸擺脫陰沉的風格。畫面中,是主角在尖叫,還是聽到尖叫後而扭曲?畫家利用透視表現背景兩個人的方向。如果他們沒有聽見吶喊,這個扭曲的人物是否不存在,而是畫家表達焦慮的虛擬形象?孟克繪製了多版《吶喊》,此畫具有自傳性,也是表現主義的典範。
歌劇院大道:早晨的陽光/1008片/畢沙羅
年份 / 1898
畫作/油彩.畫布Oil on Canvas
尺寸/66 x 81.9 cm
典藏/賓州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
法國印象派的先驅畢沙羅(1830-1903),透過繪畫表達對農民和工人的同理,也展現政治抱負與理念。作品特點包括較小、較薄但可見的筆觸、開放式構圖、強調描繪隨時變化的光線。印象派奠定了各種繪畫風格的開創基礎,包括野獸派、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。作品中,城市沐浴在陽光下,明亮的街道與建築遮蔭處形成強烈對比。工人、手推車和馬車移動,在粉色的人行道上投下藍紫色的陰影。這幅畫巧妙運用明亮的色彩和分層的筆觸,捕捉市中心熱鬧的早晨,呈現市民的日常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