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尚
Paul Cezanne
從古典到超越印象派的創新之路
保羅•塞尚(1839 - 1906)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,出生於普羅旺斯的艾克斯(Aix-en-Provence),雖然銀行家父親希望他成為律師,但塞尚最終選擇了藝術之路。1861年,他在好友的鼓勵下前往巴黎,並在那裡結識了馬奈(Edouard Manet)、畢沙羅(Camille Pissarro)等重要藝術家。塞尚早期作品以浪漫和古典主題為主,用調色刀塗抹厚重深色調油彩,風格粗獷。1870年代,他開始與畢沙羅一起進行戶外繪畫,逐漸接受印象派的風格,透過對自然的細緻觀察,創作出色調更明亮、筆觸更自由的作品。然而,他希望將印象派的觀察方法與古典藝術的結構感和穩固性結合起來,創造出更加歷久彌新的藝術。

色彩與空間的現代美學
1880年代,塞尚的畫風逐漸變得系統化,透過精細安排色彩和構圖,強調畫面的二維性,突破視覺的界限,具體表達他的感受和感知。對於塞尚來說,他想要創作出能夠捕捉到物體本質的畫作,而不是印象派所呈現的瞬間視覺效果。他的風景畫、肖像畫和靜物畫充分發揮對色彩和空間的獨特處理方式,展現塞尚的主要美學信念:色彩的結構力量。塞尚的作品對立體主義和20世紀現代藝術有深遠影響,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。

「 我用一顆蘋果就能驚艷全巴黎。」 — 保羅•塞尚
塞尚晚期畫了大量的靜物畫,以平常的物件(水果、盤子、花瓶、布飾等)展現他驚人的觀察力和繪畫技巧。在〈蘋果和柳橙〉這幅靜物畫中,塞尚展示了顏色和形狀在畫布上相互作用的重要性,甚至超越了主題本身。他重新安排構圖,簡化物體的形式組成圖案,用深色輪廓勾勒出來。桌子的矩形框架和牆面已經消失,垂直與水平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,取而代之的是一體的畫面。在這裡,塞尚追求元素的連續性,陶瓷水果盤從白布中延伸出來,花瓶的圖紋與水果和布色融合,效果密集,幾乎達到飽和的地步,形狀和色彩造就了意想不到的和諧。

前往選購